医疗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85年,当时首次利用工业机器人辅助定位完成了神经外科活检手术,将机器人技术与医学结合。这标志着医疗机器人的起步,开启了医疗机器人的新时代。
医疗机器人是高端医疗器械,具有高技术壁垒、高准入门槛和高附加值等特点。在中国,医疗机器人的种类较多,主要包括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手术机器人、非治疗服务机器人和其他机器人等。其中,康复机器人占主要比重,约为41%,其次是辅助机器人,占比17%;手术机器人占比16%;非治疗服务机器人占比8%。
ROBO医疗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
6月5日消息,深圳市罗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ROBO医疗”)已于近期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泰琨基金领投。所募集资金将用于“ROBO医疗”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产品的临床试验以及新产品的研发。
ROBO 医疗是消化领域手术机器人的先行者,一直致力于柔性消化内镜手术机器人的技术攻关,也是目前该赛道全球最早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手术机器人公司,与美国同行一起处于领跑位置。
截至目前,ROBO 医疗自研的消化内镜手术辅助机器人系统已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等多家中心开展临床试验,手术超百例,临床试验入组已进入尾声。
杭州华匠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6月27日消息,杭州华匠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浙报集团、杭开集团等。据悉,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加强研发团队的建设,提升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加速新产品的推出和市场落地,以及拓展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华匠医学机器人成立于2020年7月,由国内知名临床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联合发起,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医疗设备与器械高科技企业。公司现有团队规模约70人,研发人员占比达50%以上。
创新器械方面,通过将新技术应用在手术传统器械上进行创新,华匠医学机器人现已形成三大类的创新器械产品:持械机器人、可弯手术器械、内窥镜图像系统。
性能优势上,持械机器人能够解决腹腔镜手术中主刀和助手配合难协调、持械不稳定、手术操作空间受限、长时间持械术者疲劳等手术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可弯手术器械具有关节可弯、遂心省力、操作简单、优化空间的优点;内窥镜图像系统,则具有高分辨率、多应用场景、支持视频数据记录与重演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三类系列产品均已推向临床应用,并取得较好的市场预期。
微纳动力完成Pre-A轮融资
6月29日消息,微纳动力完成Pre-A轮融资,参与此轮投资的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中心、中关村发展集团、广州协同创新基金、新高地资本等机构,以及老股东北航天汇的继续加持。本轮融资,将进一步助力微纳米机器人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
微纳动力成立于2022年3月,是一家微纳米机器人技术及非接触式场控技术开发商,专注于推动微纳米机器人及物理场控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公司围绕核心的光场、电磁场控制技术,开发了多个产品。其中,光电微流控系统,可实现超高通量的单细胞筛选效率,能够大幅加快生物制剂的开发速度,产品磁悬浮胶囊胃镜机器人可实现胃部无麻、无痛、无创、无盲区的精准检查,采用了行业首创的磁悬浮无接触检测技术,显著提升胶囊机器人的检测效果;产品靶向给药微纳米机器人”,可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对肿瘤进行主动的靶向给药,实现癌症的颠覆式治疗。
手术机器人研发商康诺思腾完成8亿元新一轮融资
6月30日消息,手术机器人研发商康诺思腾(Cornerstone Robotics)宣布完成8亿元新一轮融资,新进投资方包括道合科技投资、联想创投,老股东清松资本、美团龙珠、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新世界发展集团和险峰K2VC追加投资。
康诺思腾成立于2019年9月,创始团队为全球头部医疗手术机器人专家,深耕行业数十年。公司致力于打造安全高效的手术机器人平台,现已完成底层技术平台和产业化平台的搭建,掌握机械架构、电气架构、软件架构、复杂算法和视觉影像系统等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自主可控,实现了软组织手术机器人及其他重大专科手术机器人的多管线布局。
本轮融资将推动公司加速手术机器人新产品研发、临床试验、注册上市及全球化推广。目前,公司第一代腔镜手术机器人已进入人体临床阶段,并将在全球范围申请医疗器械认证,后续将陆续获批上市,服务全球医护,惠及更多病患。
近年来,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问题,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5亿人。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养老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为了应对养老难题,工信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最近发布了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鼓励研发生产智能养老设备,包括可穿戴设备、便携式监测设备和居家养老监护设备。
在智慧养老模式中,医疗机器人成为首选养老设备之一。安徽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建立了智慧养老系统,已经覆盖了该区域的5个社区和1个街道,并向居民免费提供近400台智能养老陪护机器人。居民对社区引入陪护机器人的举措表示好评。陪护机器人可以通过语音进行订餐、理发、线上问诊,甚至可以陪伴老人唱歌,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除了陪护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和外骨骼机器人等也将在人工智能时代得到广泛应用。例如,穿戴式的腰部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可以帮助老人搬运物品,康复机器人可以帮助老人更好地恢复肌肉运动功能。据统计机构预测,到2021年,全球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美元;到2025年,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元以上。
国际医学专家预测,未来还可能出现纳米机器人,用于实现显微治疗或将药物直接传递给患者的病变细胞。到那时,医疗机器人将成为家庭保健医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人体健康变化,并在医患之间建立沟通桥梁,使人们能够在家中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人工智能时代,医务机器人可能实现在线问诊和远程医疗,医药O2O互联网医疗企业将蓬勃发展。同时,智能医疗产品将利用5G技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现智能医疗的一体化。
当前的机器人技术只是整个领域中的一个初级阶段,未来有望实现更智能和广泛应用的机器人系统。
在医疗领域,机器人已经展示了潜力,并在一些手术中得到了应用。例如,手术机器人可以提供更精确和稳定的操作,减少手术风险和创伤,同时提高手术成功率。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科室和手术中引入机器人辅助技术,从而使医疗机器人在临床实践中更为广泛地发挥作用。
然而,要实现每个科室和每个手术都有机器人的愿景,还需要克服一些挑战。机器人系统需要具备高度智能化、感知能力、自主决策和执行任务的能力。此外,安全性、可靠性和成本效益等方面的考量也是关键因素。
为了推动医疗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需要在工程、算法、硬件和医学领域进行广泛的研究与合作。同时,制定相关的法规和伦理准则也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机器人技术的安全性和道德性。
总体而言,医疗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不断地创新、投入和跨领域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可以期待更加智能、全面应用的医疗机器人系统的出现,为更多的人带来益处和改善医疗服务的质量。
丨文章来源:医疗器械创新网
下一篇:一文教你读懂血脂报告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