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MB曾是诊断心肌损伤的金标准,并且CK-MB检测一直沿用至今。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是肌酸激酶的一种分型。肌酸激酶(CK)包括骨骼肌CK-MM、脑组织CK-BB、心肌CK-MB和线粒体肌酸激酶等四种同工酶形式。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占CK总活性的20%,属于特异性心肌酶学指标之一。它在心肌损伤时最先升高,且升高幅度最大。
肌酸激酶同工酶在心肌受到损伤的 3~8小时期间,就会出现升高趋势,在心肌受损的16~24小时即达高峰值(增长至正常值的10~20倍),而在心肌受损 3 天后就会基本恢复正常,是升高最早、变化辐度最大的一种酶,对于心肌损伤具有相对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所以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是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重要实验室检查手段。急性心肌梗死发生72小时后其肌酸激酶同工酶仍持续升高,则提示患者的心肌坏死呈继续恶化趋势。肌酸激酶同工酶出现高峰的时间可以作为临床判断溶栓治疗成功与否的参考依据。
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一文中也提到关于CK-MB在诊断ACS的用法: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血清学诊断标准中,发病时间超过3-4h者可检测到肌钙蛋白升高(cTn>99thULN或CK-MB>99thULN)。同时对于具备急诊介入治疗能力的医院,其院内诊疗流程(如图1所示)中,对疑诊ACS患者建议进行cTn或CK-MB血清学检查。在动态监测cTn时,如同时检测CK-MB、BNP或NT-proBNP等标志物更有助于临床诊断和评价病情。

图1 具备急诊介入治疗能力的医院ACS诊疗流程
检测CK-MB活性可采用免疫抑制法。利用抗CK-M抗体完全抑制CK-MM(肌酸激酶的主要活性部分) 和CK-MB中的CK-M亚单位活性,再检测出的CK活性为余下CK-B活性,相当于CK-MB活性的一半,将结果乘以2,即为CK-MB活性。此方法是在假设CK-BB活性可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测定的,但实际上,血液中的巨CK、CK-BB、CK-MM等亚型以及溶血都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以至于会出现CK-MB>CK的情况发生。
图2 免疫抑制法原理
检测CK-MB质量可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将包被CK-MB单克隆抗体的超顺磁性磁微粒(磁珠)以及CK-MB单克隆抗体-碱性磷酸酶标记物添加到反应管中进行免疫反应。先磁分离血中的干扰物质,后加入碱性磷酸酶标记抗体,通过磁分离去除多余的ALP标记抗体,最后加入发光底物进行酶促反应,进而测定所产生的化学发光。此方法有免疫反应所具有的高度专一性,排除了CK-BB、巨CK和腺苷酸化酶的干扰。

结合两种检测原理,某医院针对9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CK-MB质量与活性的诊断价值比较,如表1所示,CK-MB质量阳性率显著高于活性阳性率。CK-MB 质量和活性的ROC曲线,如图4所示,CK-MB质量曲线下面积为0.825±0.05,CK-MB活性曲线下面积为0.692±0.04。研究结果显示,CK-MB质量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效能高于CK-MB活性。

表1 CK-MB 质量和活性的诊断价值比较

图4 CK-MB 质量和活性的ROC曲线
此外,为了比较CK-MB质量和活性在体外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我们将多份CK-MB阳性标本混合在一起制成混合血清,并一分为二分别检测不同时间CK-MB质量和CK-MB活性,如图5所示。结果显示,CK-MB质量检测法结果基本不变,而CK-MB活性检测法自第3天呈逐步下降趋势。由此看来,对于慢性心肌损伤患者,外周血CK-MB活性在逐渐衰减,CK-MB的活性检测并不能反映外周血CK-MB蛋白的真实浓度,其诊断效能相应低于CK-MB质量指标。

图5 CK-MB 质量和活性在室温下的变化趋势
提高科室效率:由于避免了干扰物质的存在,准确度的提高,免去了复查所造成的时间浪费,加快了结果的审核,提高了科室检测的准确度与效率。
降低成本:异常结果的复查是科室的硬性支出,由于准确度和抗干扰性的提高,所以科室用于复查的成本得以显著的降低。
增加科室收益: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的CK-MB质量收费都要高于活性收费,而心肌酶类检查属于常规检查,使用量大,科室使用质量收费也可以增加一部分科室的收入。
目前CK-MB质量测定大部分医院都采用的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由于成本、效率与检测时间的原因,不可能单独在化学发光仪器上检测,且成本高昂,所以使用生化试剂,检测量大,10分钟即得结果,兼顾了成本与效率。
有研究表明标本溶血,CK-MB的质量和活性都会增高,当分别检测活性和质量的标本中有溶血的情况出现时也会造成二者检测结果不相符。
通过上述研究可见,CK-MB质量检测的诊断效能和准确性均要高于活性检测。CK-MB活性检测作为一种初筛方法,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其升高常见于心源性疾病、恶性肿瘤、脑损伤、内分泌相关疾病和外伤等,存在一定的假阳性。临床需要结合患者病史以及其他辅助检查,来进行疾病的鉴别诊断与预后判断,从而发挥CK-MB活性检测的临床价值。同时,利用CK-MB质量检测的特异性较免疫抑制法有明显提高的优势,对疾病进行更加有效及时的诊断。
当排除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是时,CK-MB质量检测能避开CK-MB活性检测众多影响因素的影响。当二者结果不一致时,建议临床上AMI的诊断用CK-MB质量的检测来作为AMI辅助参考更适合。